面向未来的学习:2021未来挑战者PBL国际项目顺利结课

     为了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未来挑战人才,北京师范大学PBL教学研究中心开设了系列挑战者课程。

7月8日至7月13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PBL教学与研究中心主办的“2021未来挑战者国际项目(Future Challenger-International Summer Program)”在首都师范大学顺利举办。课程采用项目制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由PBL教研中心的5位导师与30位首都师范大学学生共同完成。教研中心跨学科国际化导师团队来自突尼斯、伊朗、意大利等国家,专业背景横跨教育、技术、设计等领域,在一周的项目中为首都师范大学的同学开展了多元的课程和工作坊。同学们全面了解了科学、艺术与教育,在实战中培养了自己的批判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在实践中成为具备全球胜任力与责任感的未来挑战者。



     7月13日上午,同学们进行了最终的汇报展示。各小组成员集体协作完成了教育作品。作品涉及乡村教育、特殊教育等多个领域,展现形式丰富,包括学习空间、教育软硬件等。各团队依次展示了乡村艺术教育支教项目、普通话教育有声绘本、自闭症群体社交协助智能玩具、多功能教室学习空间,以及残疾儿童康复学习APP,各位导师针对学生们的汇报内容提出了问题与修改意见。在此过程中,大家团结协作,展现出了青年大学生的蓬勃朝气与创造活力,更重要的是,同学们通过此次产品设计,实现了教育理论到教育产品的重要跨越,不再单纯将知识停留在书本上,而真正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性突破,全面提升了21世纪核心素养与全球胜任力。


为期一周每天约10小时的课程结束后,同学们的自驱学习力平均提升了21%,其中沟通力、学习力、表达力、科技力、成长力分别实现12.1%、12.2%、30.1%、22.9%、12.2%的提升。


全球胜任力与多元课程


在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等因素急剧变化的背景下,每一个问题都是对整个社会各个层面的挑战,每一个议题都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全球性社会议题。

为期一周的国际项目,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多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作为全球公⺠关注自身、社区、社会、全球议题并参与其中的“全球胜任力”。


#1

■  7月8日,北京师范大学PBL教研中心主任年智英博士就“全球胜任力与设计思维"主题课程,与同学们共同从经合组织OECD对于教育的分析报告中,探讨21世纪关于人才的新要求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

■  7月9日,以科技和教育为中心展开,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的外籍专家Ahmed博士以"科学与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批判思维培养"为题,与学生共同探讨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思维)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如何借助科技培养批判思维。


#3

■ 7月10日,围绕“艺术与教育”主题,于清华大学攻读工业设计博士学位、任多家公司设计总监的伊朗籍独立设计师Saeed Dahdahjani先生开展了“艺术与教育:美学思维在教育产品中的应用与实践”课程。课程中学生们通过具体设计案例认识到如何提升教育产品设计的审美意识,以及如何将美学合理地运用到具体的教育情境和教育产品中。



#4

■  7月11日-12日,意大利籍资深设计师Simone先生与中国设计行业十大杰出青年、MOMA总经理黄将先生就”设计思维”开展了48小时教育产品挑战工作坊,在紧锣密鼓的调研、分析、设计、测试与展示过程中,同学们即用即学,在做中学,通过多种方式制作了可视化的教育产品,全面理解和锻炼了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的综合能力。




     项目导师团队与学生团队进行了深入的互动,同学们对导师团队的多元背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5位导师团队来自4个国家,跨越多个学科领域和行业。关于"未来挑战"和"成为挑战者",来自意大利的导师Simone,就同学的提问分享了自己的理解:

     "我的老板是一个典型的挑战者,他曾经参与了《星际迷航》(著名电影)项目,在工作中,他总会和我说go broader to places where no one have gone before(去那些从来没有人曾经到过的地方,去更大的世界探索),所以当我们没每次在工作的时候,对于提出的方案,他总会说"不",然后告诉我们"go broader",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解锁了很多新的可能性并把它们变成了现实。对于一个"未来挑战者",最重要的是以绚烂的想象力、勇气和睿智的头脑,去不断的 去拓展现实的版图。"


企业参访、与教育科技产品座谈会

同学们参观了国内头部教育科技公司"好未来"。好未来以"用科技推动教育进步"为使命,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享受优质公平的教育。同学们了解好未来集团及其发展历程。并参与深度体验智慧教育板块、科研工作站、VR智慧课堂、线上授课直播间。在专题座谈会中,好未来负责创新科学产品和AI中台的两位产品经理为大家做了关于“科技赋能的教育产品与产品设计”的专题分享。座谈会带给同学们围绕课程内容和团队产品设计直接与专业人士交流的机会,深入体验和思考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在看到现存教育问题和目前解决方案的局限性后,对提出更优秀的解决方案有了更多的想法。 




     在苏格拉底研讨会环节,同学们用照片、视频、文字等媒介记录参观感受,结合在好未来的收获与教育话题,围绕全球胜任力每人进行了2分钟的的主题分享



课程实践活动、与作品展示

     课程负责人年博士介绍了本次活动产品产出的要求,鼓励同学们探索如何通过设计干预措施为居民建立公共活动、学习、成长空间,助力教育发展。在实践中收集和分析优秀教育产品中的美感设计,策划具有教育价值的社会创新项目。并在过程中反复考虑真实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做中学,在行动中学习是真正获得21世纪面向未来的能力的核心,在实践环节,各组应用乐高教育专题的机械动力组教具,从设计、制作、编程、搭建、调试,做出了各组充满想象力的"行动机器人",并在最后的行动大赛环节展开角逐。



     最终以"Games for Education"为题进一步丰富团队的探索方向,完成共同完成了项目设计汇报。



     意大利籍策略设计师Simone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了技术与教育在更大的社会系统模式下的局限性,并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了“如何防止停留在表面,去解决更深层次的根本问题”。Simone设置了关于Idea(灵感创意)的坐标轴,并以国民应用微信举例,剖析微信是如何从简单的聊天软件,发展出强大的功能的。同学们深入认识到了战略规划和策略设计带给一个想法燃料,进入如何推动想法逐步实现。在结束前,同学们制作了自己专属的“世界漂流瓶”。在工作坊中,学生们综合运用色彩搭配、审美设计以及创新联想能力,进行了多功能水笔设计和作品展示,每位同学介绍自己最为满意的两个作品和其背后的设计理念。



反馈



“今天一天的学习可以说是节奏快、密度高、挑战大,从理论到实践,我们在平时课程接触不到的内容中收货知识,产出见解。”


“在组织团队、设计海报、拼接乐高等实践环节中,我做到了全身心投入,大脑时刻运转,和组员输出交流自己的想法,进行团队合作,最终得到非常满意的成果,这让我觉得今日这样的学习虽然累,但是非常有收获,因为知识不是直接给到自己,而是自己去探索知识。”


“并且在下午的乐高体验中,虽然感到了疲乏,但是大脑一直在运转的感觉非常好。第一次体验这种特别的课堂,让我们能够收获到一些全新的经验。”


“昨天,我们明确了我们小组存在的问题,而后,互相都以共同目标为方向,认真听取别人的建议,所以,我们的产品思路越来越清晰。另外,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对我们项目的的系列,理念,前期及后期有了更加详细的思考,同时对实际的市场,用户需求的满足度有了进一步了解及提高。总之,昨天我感觉我们的项目的细节都出来了,而且更加详细,准确,更加靠近我们的目标人群的需求。另外,通过我们小组的访谈,我们也更加确信,我们的产品是有一定的目标用户的,具有实际可行性。”


“Simone老师给我们讲了在两天设计出一个产品的整个过程,并且让我们通过访谈、头脑风暴的形式对自己想做的产品的顾客更加具体、功能更加明确。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头脑风暴了,当我们把一个个问题列举出来,再一个个解决时,那种看着自己产品越来越完善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今天,虽然我们讨论的比昨天更加激烈,但是团队合作能力却大大加强了。”


精彩瞬间



关注PB L教研共同体公众号,获取更多教育资源与活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