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教育4.0时代的风口浪尖,“教育为何”与“教育何为”再次成为一个个怀揣未来美好愿望赤子的“天下之忧”。
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进一步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后续出台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及呼之欲出的新课标、新课程、新教学、新课堂,都让我们以一种新的教育思维方式面对挑战成为必须。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跨界共同体
教育何为?教育承担着文化与社会的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师范类学校,在当前教育改革风起云涌之际,抱着一颗赤诚之心,与中小学一线手拉手,致力构建教育新生态,共谋教育发展新样态。
l 时间:3月27日14:30
l 坐标: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园区PBL教学研究中心励教楼F301
l 形式:云端与线下共连线
l 与会者:未来教育学院副院长孙波、未来教育学院 PBL 教研中心主任年智英、教育学院院长王建成、20多位中小学校长
在会议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 PBL 教研中心秘书陈蕾老师的介绍下,2022全国PBL教学共同体筹备会暨校长研讨会会议序幕缓缓拉开。
为什么要成立(全国)PBL教学共同体(The Community of PBL Schools,简称CPS)?CPS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未来教育学院副院长孙波与参会的专家、中小学校长等分享了北师大成立该机构的初心。立足于国家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战略,根植于北师大对基础教育教师培养的逻辑,考虑到教育改革非孤勇行为,非象牙塔里闭门造车,北师大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做教育生态的构建者和教育改革的领头羊。
由此,孙教授也将CPS机构定位为三个特点:
1.国际化:与世界先进合作,引进人才增进交流
2.大协作:大学、中小学要形成跨界共同体,共谋教育发展大计
3.实践性:教育改革发生在一线,发生在课堂,教育举措要接地气
大学率先发起,引领中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小学发挥自身优势,反哺大学研究。
岂曰无衣,大学、中小学同袍!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倾听与协作
项目式学习(PBL)已经过多年的研究验证其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积极影响作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PBL教研中心主任年智英教授与大家分享了近年来PBL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介绍了北师大10年来在PBL领域的探索与研究,为大家实施PBL奠定了信心。
为了让PBL共同体发挥其作用,让PBL落地更自然、更顺畅,会上大中小学代表分别分享了对PBL的认识,表达了对CPS的美好期待;同时,也对CPS的章程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各校校长及代表不约而同提到了最迫切的诉求:PBL的教师培训、PBL优质资源共享、PBL常态化落地、共同体的运转机制。每个诉求表达了一线校长和教师对教育改革的殷切与热忱。
对此,孙波教授总结凝练大家的想法:
1.优质PBL资源的共享和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构建校本化PBL课程
2.师资培训的体系化与差异化
3.用机制保障学校PBL的持续性开展
4.共同体成员服务需进一步细化
5.制定专业资格保障体制
共同体首先是倾听,本次的筹备会暨校长研讨会,正是一次博采众议,广听言路之会,思维的碰撞,每个独特单元的样态分享,都为共同体凝聚力量,铸就合力奠定了基础。
年智英教授回应共同体成员提出的建议,指出CPS主体服务于教师和学生,以大学为强有力资源为基础促进中小学教师发展;在活动周期上,初步考虑3年一周期,通过和校长们达成共识后,各校来推举教师参与工作共同拟定工作计划;在师资培训上,会考虑师资能力和水平,完善现有较为成熟的师资培训体系与方案,希望通过指导委员会打造骨干教师,发挥更广泛带领作用;在课程资源上,将通过固定周期的交流会,交流分享实践学校的课例;同时面向全国,征集优秀课例。
北京师范大学PBL教研中心的设立旨在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南方PBL的落地实施,实现南北两个方向带动全国项目式教学的发展。
CPS承载着诸多的期待,也承载着创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本次会议大家对CPS的定位基本达成共识,正如年智英教授总结,项目式教学是基于真实,教学共同体也要基于“三个真实”:真实课堂,真实问题(情境),真实共同体。
CPS要去探索每个独特学校的真实课堂,寻找真实问题(情境),打造真实共同体!